当前农机行情为何如此艰难?未来希望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6/9/7 15:17:30  浏览次数:38319

   连续十多年保持稳健发展的农机市场,给农机企业实现做大做强目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连续十多年保持稳健发展的农机市场,给农机企业实现做大做强目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面对以国三切换、品质升级为主导的产品换代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结构重塑新业态,农机企业面临新的发展和突破目标。

  一、转型步伐加快,催动多维升级

  在我国宏观经济处于调整变革的重要时期,农机行业处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重要时刻,农机企业遵循规律、把握趋势,不断实现战略、产业和市场的持续突破。

  (一)战略布局推动。纵观全局,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农机产业发展环境继续向好。我国农机企业从战略的高度把握机遇、推进发展,持续优化存量、转型升级、丰富价值。一是创新主导。积极践行“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以创新驱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节能环保、智能控制、智能制造等产业,致力行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切实增强中国农机制造的竞争力。二是价值传递。围绕价值链推进产业链,立足产业链植入创新链,优化创新链统筹资金链。积极构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与现代制造融合,从全价值链环节推进研发、订单、制造、物流、销售等关键环节的协同和优化,切实提高农机制造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全面、持续满足客户农业装备解决方案系列需求。三是产业聚力。我国农机企业不断优化资源、提升能力,开始形成谋强、图精的多维格局。龙头企业已经完成拖拉机、收获机、农机具的战略布局,积极构筑耕种管收一体化农业装备格局;重点企业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形成自身独特差异化优势,服务“三农”需求。

  (二)产业转型升级。今年上半年,我国农机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7.9%、6.8%,产业推进成效明显,继续保持发展趋势。一是制造升级。基于对于全球化使命的深层次理解和认识,农机企业立足农机发展趋势,提升自我顺应能力,加快提升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制造平台升级,全面提升中高端产品制造能力。二是产业突破。农机企业构建完整产业链,加快设计成果转化。拖拉机产业无级变速产品取得实质性进展,动力换挡和同步器拖拉机产品、收获机械纵轴流产品实现批量制造、系列化发展。国内区域性中高端零部件产业集群不断集聚,独居的天然的禀赋柔性,与市场、用户需求做到了同步扩张与收缩。国三产品实现批量制造,有效贯通研发、采购、制造、销售、服务整个价值链环节产业品质提升,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加快了推进传统制造业产业链升级。三是研发协同。骨干企业研发设计迈向协同新阶段,合作、共享、独占等新型研发模式不断出现,制造技术创新与应用步伐加快。研发资源、能力实施全球化猎取,研发投入比例增大,实体研发深入中高端产品新领域,由单向应用加速向集成应用阶段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增强,逐步成为促进产业转型、产品换代升级的原动力。

  (三)市场风格调整。我国农机市场阶段性特征明显,已由刚性需求下的快速发展向线性支撑下稳步发展转变。区域农作物全程化需求、农机装备全周期作业过程不断催生新的市场风格。一是农机农艺融合。部分区域引导用户提高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能力,引导农民调减非适宜区农作物种植面积,开展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试点,优化种植业结构。区域耕作垄作、平作、沟作和水田、旱田等自然资源禀赋形成的作业需求,对农机产品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提出不同的要求。二是实施重点扶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家庭农场,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大中型、中高端产品成为支撑企业发展的发展动能。三是需求风格转变。市场需求已由传统的政策性指导,向农作物作业季节性需求和政策引导转变。产品保有量增长、部分农作物价格走低、作业收益下降、国三产品价格等因素影响,部分用户购机需求延迟。春耕、秋收形成的销售“峰谷”趋向平坦,销售时间由集中向分散延伸。

  二、产业制约因素,发展瓶颈待解

  农机产业、农机市场、农机产品健康发展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目标统筹、资源协同、能力推动。综合分析产业规律、专项研究发展路径,战略反思、产业突破、用户导向仍是聚力谋强的重要议题。

  第一,从战略层面分析。目前,行业中低端产能严重过剩、产业集中度偏低,生产企业数量过多,发展能力“天花板”和运营绩效“紧箍咒”造成行业整体效益低水平徘徊。加强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适应新常态,成为部分农机企业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议题。一是缺乏长远布局,战略理念、战略对策、战术对策等延续惯性思维,战略资源配置、协同和战略落地不能与时俱进,无法有效利用或影响发展环境,造成一些农机企业战略被动。二是发展定位不清晰。一些企业惯于求大争全,战略资源、实施路径、推进能力缺乏协同配置、优化举措、创新手段,用有限的资源、能力实施跨行业、多元化产业发展,传统、落后产业退出和新兴产业发展缺乏战略措施,主业大而不强、副业精而不专,难以形成协同格局。三是战略分散导致竞争力分散。从共性特征看,缺乏全生态创新转型,商业价值重构、共享举措和手段,难以把握发展先机和竞争主动,行业间、企业内中低端资源低水平投入、模块化复制、同质化跟进、价格化竞争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高端产品、核心能力突破举步维艰。

  第二,从产业角度研究。产业发展实践证明,经济发展阶段的更替期,会有部分企业不能适应新阶段的转型而退出。一是我国高端农机产品制造能力欠缺,我国农机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不到10%,产业结构总体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中低端。受制造能力、环保升级、技术壁垒、研发能力、资金壁垒等因素影响和制约,中高端产品制造发展能力欠缺,先进工艺、材料、液压等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端零部件多数实行外购。二是现有制造设备和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新生高新技术与传统制造水平缺乏有机结合,柔性制造系统(FMS)、网络化制造系统、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应用有待快速提升。三是中高端产品缺乏对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突破;平台技术的持续改进和优化、掌控。研发、制造环节与农艺脱节,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习惯于按照传统手段、惯性思维、经验研发、制造产品,难以按照不同区域需求秉性、种植模式、作业特点和用户感知研发机艺协同性的差异化产品。

  第三,从需求角度论证。今年,农机市场却出现阶段性调整、产品结构性升级、需求持续性改变,表面看市场需求放缓,内在是来自终端需求升级的倒逼拉动的表现。一是产品经营价值。农机产品是生产资料,用户购机的首要选择就是产品经营能力的价值体现。部分农机企业缺乏终端现实的经营需求研究,农机农艺符合性偏弱,产品质量、可靠性、功能、性能等离用户的显示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观上满足于维持企业现状,缺乏未来发展动因、竞争因素的充分考量,只能为用户提供阶段或局部价值方案。二是节能环保升级。农机产品承受着双向作用,环保政策、标准的不断升级带来的产业转型、产品升级要求;终端节能增效的市场倒逼拉动,要求企业必须提高把握环境机遇、趋利避害的竞争手段和能力。三是产品升级缓慢。农机产品升级短期内跟不上用户升级需求,中高端、大中型、智能化、系列化农机产品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能力偏弱,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能力、市场占有率偏低。短期内不能形成替代,难以实现全面突破、整体提升。

  三、有效协同推进,创新实现发展

以全面系统的认识辨析找出发展关键、遵循发展规律、顺应发展趋势,以攻坚克难的举措在战略推进维度、产业发展维度、价值递增维度满足终端需求,重构资源、重塑能力、重建优势,用创新动力不断实现新的发展目标。

  (一)坚持战略定力,谋求先发优势。适应和把握我国农机产业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阶段性特点,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优化资源、提升能力、通畅路径,有力推动农机竞争层级向更高形态、更快速度、更好质量阶段发展。一是强化战略绩效。同步、领先国内外产业导向、产品技术等发展趋势,融入战略环境,做好战略总体设计、顶层设计、分层设计,落实企业目标,加强战略落地、战略协同推进,努力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升级。二是聚焦核心资源、核心能力、核心市场,定位产业空间、产品平台、市场维度,创新发展模式,确定目标实施路径和手段,优化成长业态,构筑致力于为用户提供相应农业装备解决方案的竞争优势。三是构筑发展优势。围绕做大做强、做精做专阶段性目标,对标主要竞争对手优势、薄弱环节,动态运用战略地图上的价值链确立产业链上的“黄金分割点”,建立人财物、产供销、责权利的畅通机制,在产业、产品、技术等资源和能力方面,培育、建立、保持企业差异化竞争优势和发展持续支撑。

  (二)构筑核心优势,实现绩效突破。根据企业特点和能力,选准转型方向,做好市场需求、技术装备、人才培养、销售网络等方面的统筹,做到稳中有进、绩效递增。一是搞好发展储备。企业应紧跟世界先进技术,以“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为契机,努力实现企业制造和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加大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投入,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能力升级,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快产业提升。在产业发展上,积极发展新型高效拖拉机200马力及以上、8速及以上动力换挡拖拉机、主变速电控、主离合器电液控制的CVT无级变速拖拉机;喂入量10公斤/秒及以上大型谷物联合收获机、喂入量8公斤/秒及以上高通过性水稻联合收获机、新型玉米籽粒收获机等产品。加快推进农机产品的大型化、广度化、成套化、智能化、精准化。三是优化研发模式。立足国内外资源,加快构筑产学研用互通机制,做好技术转化和产需对接,形成协同创新、产用结合、以市场促基础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加快先进材料、液压和电控技术等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研发和推广应用。

  (三)推进闭环管理,延伸价值链条。领先农机企业逐步由价格布局向价值输送转变,竞争方式由单一的产品竞争发展为体系平台下综合实力的较量,为用户提供最具价值的解决方案成为支撑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一是畅通人力资源管理。加快构建支持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有利用人环境,构建与业绩匹配的多维度薪酬战略。加快资源优化、核心技术、关键支撑、薄弱环节方面中高级人才团队分级、分层建设。二是创新发展路径。顺应行业发展,积极开展基于终端销售和“互联网+”融合的商业模式转型,引导制造和服务上下游价值链、产业链的延伸;加强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客户建设,重塑价值体系,着力探索发展示范农场、作业承包、二手车处置等新的营销模式,致力将企业自身打造竞争生态圈的优势持有者。三是推进内生驱动。坚持农机农艺结合,按照区域化、差异化、个性化价值诉求,积极开发上市适应性强、性价比与可靠性高、绿色环保的系列大中型、中高端产品。通过加速营销内生能力和服务网络建设,以农业作业全过程、农业装备全流程、用户耕作全周期,提供保姆式作业指导和售后服务,为用户提供最具价值的装备价值平台。

  随着农机行业推进供给侧改革、解决产能过剩、实施产业转型和国三切换、加快产品升级,将迎来新一轮稳步发展时期,农机行业发展在作物全程化中的作用继续值得期待。面临新的发展目标,需要行业共同努力、协同推进,努力实现 “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转变, “中国产品”向“中国品质”、“中国品牌”转变,完成农机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增加农机高端产业、高端产品和高端市场的竞争优势,不断开创我国农机行业新的发展路径和成长目标。(来源:农业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