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难题待解 陈志把脉农机零部件行业
发布时间:2012/12/17 14:51:17  浏览次数:6911

    用“盛世之下有隐忧”来形容中国农机零部件行业的状态最恰当不过。
    近年来,在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刺激下,中国农机市场供需两旺,多数产品出现了旺销局面。伴随着农机工业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机零部件企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也得到快速发展和进步。
    中国工业报记者从中国农机工业协会获悉,中国农机零部件行业的年产值已从2004年的74亿元猛增至2011年的412.4亿元,平均年增长率高达57%,增速高于整个农机行业的增速。
    然而,数量上的增长抹不掉发展中的问题。在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看来,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制造能力还大多集中在低端产品上,自主品牌缺失和零部件技术开发力量薄弱的问题普遍存在。
    “量”的狂欢
    近年来,在农机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机零部件企业也经历了不同寻常的黄金增长期,零部件企业享受到了农机高速增长带来的丰硕成果,大批农机零部件企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得到快速的发展。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机工业总产值2004年为895.8亿元,2011年增长到2890亿元,年平均增长27.9%。
    农机工业的繁荣和农机产品保有量的大幅增加,也带来了农机零部件行业的高速发展。农机零部件的年产值快速增长,从2004年到2011年平均年增长率高达57%。
    事实上,2011年的412.4亿元只是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的统计数据,而实际产值要远高于此。按照零部件约占主机60%的产值比例计算,农机零部件2012年的总产值应在1800亿元左右,已成为颇具规模的行业。
    2012年,全国农机零部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16家,比上年新增37家,零部件企业占农机企业的17%。零部件在农机工业12个子行业中产值排名第四。
    出口方面,越来越多的零部件企业开始涉足国外市场,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同时外国企业在国内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外资农机零部件企业有15家,产值已经占行业的12.6%。
    今年上半年全国机械工业13个行业中,有11个行业出口增速均有回落,而农机零部件出口增速不减,1~9月零部件出口交货值增幅为27.48%。从历史数据来看,农机零部件2004年出口交货值仅为1.4亿元,2011年出口交货值为12.4亿元,年增幅平均高达98%,出口120个国家和地区。
    从区域发展来看,农机零部件成为各地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几个农机工业大省零部件同样名列前茅。山东省零部件产值占行业份额的36.4%,河南省占20.3%,江苏省占14.9%,前三位的产值超过了70%。除此之外,并非农机工业大省的辽宁省的零部件产值排在了行业第五位。这些地方在企业规模和就业人数方面都居全国领先水平。
    不可否认,农机零部件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机产品的升级换代,促进了农机工业的进步,但是我国农机零部件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质”的尴尬
    陈志也认为,尽管农机零部件企业自本世纪初以来经历了不同寻常的黄金增长期,但行业存在不少问题,这也是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专门成立零部件分会的原因之一。
    一是零部件企业研究和创新能力不强。
    国外通常是农机零部件技术先行,零部件企业不断提供新的技术推动主机的发展。而国内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能力普遍较弱,许多企业类似于主机企业的“加工车间”,精力主要用于满足主机厂的既定要求,没有能力做到与主机同步开发。
   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制造能力还多集中在低端产品上,液压驱动部件、动力换挡变速箱、电控液压提升器、大转角前桥、电控系统及元件等高端关键零部件还无法市场化,是整机创新的一个瓶颈。这个格局不改变,就很难扭转我们零部件的弱势地位。
    二是零部件的流通能力差,影响各方的利益。
    拉动农机零部件产业增长的三驾马车,一是主机企业配套市场,二是售后服务市场,三是出口外销市场。目前国内零部件企业主要是做主机企业的供应商,配套能力强,但服务市场的能力不足。用于售后服务的零部件不少是家庭作坊企业在生产,无法为用户提供质量优异的零部件。
    而在交通、物流欠发达的农村和山区,由于农业机械市场保有量较低,用户又相对集中,农机“4S服务店”、售后用户维护、零部件专业大市场等社会化的服务资源严重匮乏,中介服务能力较弱,市场流通不畅,这给农机零部件的行业规范运行带来很多的问题。
    汽车零部件可以通过专业化的批发零售市场和“4S”店到达终端用户。农机零部件多是路边维修小厂或小店经营,流通秩序混乱。正规零部件不能便捷到达用户,大量假冒零部件流入基层市场的危害极大,既坑害了农民,也损害了零部件企业。
    近几年相关部门加大了农机市场规范化治理和农机产品的打假,但这治标不治本。有鉴于此,作为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农机协会,我们呼吁政府要关注和支持农机零部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政策和其他方面为正规零部件进入市场提供支持。
    三是农机零部件的质量亟待提高。
    国产农机技术水平和世界先进国家比仍有差距,最突出的差距是农机产品的质量问题。根结就在于我们的制造手段和装备能力不强,零部件的质量很难达到国际标准。如胶带寿命短、液压件漏油、发动机可靠性差等问题一直困扰行业,国产联合收割机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普遍达不到国家规定的70小时,只及国外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采棉头、打结器、自动变速箱等工作部件我们还无法国产化生产。
    长期以来,农机生产领域农机零配件的合格率一直都在60%~70%之间徘徊,流通领域农机零配件质量问题更为严重。农机零部件质量的好坏影响整机的性能,影响使用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零部件的一致性差,与零部件的行业标准缺失有很大关系,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主要零部件的标准。
    四是零部件行业获利能力不强。
    随着主机价格战的频繁上演,其成本压力也不断向零部件环节转移。主机企业补贴资金结算形成的垫资成本、售后过度服务的费用等同样会转嫁到供应商。零部件企业深受制造成本上涨和主机厂压缩采购成本的双重压力,企业效益普遍堪忧。
    路在何方
    在“量”增“质”忧的背景下,陈志认为,中国的农机零部件行业已经凝聚了相当的基础,全行业从量变到质变、从低级阶段向更高级阶段过渡的趋势已经日趋明显。零部件企业在农机黄金发展期将大有可为。
    一是加大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增强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力。没有强大的零部件做支撑,就很难构成一个农机强国。工信部在《农机工业发展规划》中将九个关键零部件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对零部件给予同样的重视和期望。零部件企业要主动参与主机厂的产品开发,主机企业对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技术引进、技术改造、融资以及兼并重组等要大力支持和培育,帮助零部件企业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也完善和强化自己的配套体系。
    二是加快行业产业升级,提高制造能力和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零部件企业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制造效率低和产品的一致性差。不能提高和保证零部件制造的一致性,主机的可靠性就无法得到保障。提升零部件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必须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改善生产条件。要广泛应用数字化制造技术和装备,提高农机制造工艺及装备水平,应用柔性制造等先进生产组织模式,低成本精准制造,同时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应用,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制造能力。
    三是提高零部件的配套供应能力和售后服务水平。目前,国内农机产品同质化、低价格的竞争非常激烈,随之而来的将是主机企业对配套体系的争夺和垄断竞争。主机企业对供应商的资质门槛要求将越来越高,不断调整自己的核心战略供应商体系,主机企业与零部件企业之间紧密的零整关系模式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零部件企业要尽快提高自己的配套能力和服务意识。随着农机保有量的提高和农机服务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售后市场零部件的需求将会有较大的增长,售后服务会逐渐成为重要的产值、利润新增市场,并渐具吸引力。因此,零部件企业在主攻配套市场的同时,必须重视农机售后服务市场。
    四是加快进入国际农机零部件采购体系。中国农机零部件企业的国际化水平普遍偏低,而且一些有实力的本土企业埋头国内市场,不关注国际市场,就可能会失去跨国全球采购带来的机会。零部件企业要顺应跨国采购的发展趋势,增强国际沟通能力,努力扩大产品出口,提高产品附加值。要通过与全球主机厂建立稳定的伙伴关系,成为其配套体系的重要成员,从全球采购市场学习和吸收先进的企业管理和制造技术。

——摘自  中国机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