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11月,农业部草原处对内蒙古、北京、河北、山东、新疆、青海、黑龙江等22个省市草产品加工业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赴甘肃、陕西和辽宁省对草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重点考察了成都大业、辽阳科茵等10余个草业公司。本文所指的草产品是指具有一定营养价值的、符合一定的质量标准、经过加工的、适合运输的流通商品。我国目前主要的草产品是紫花苜蓿草产品,文中提到的草产品也主要是指苜蓿草产品。
1 我国草产品加工业概况
据22个省市不完全统计,目前,人工种草面积已接近1.5亿亩,其中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达4200多万亩,苜蓿干草产量达2100-2520万吨。草产品加工业正在迅速崛起。全国已发展草产品加工企业190多个,且90%以上是在近5年内组建的,其中设计加工能力5万吨以上的33个,占16%,设计生产能力1万吨以下的91个,约占50%,设计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的9个,且实际生产能力大都远低于设计能力。总设计生产能力460多万吨,总实际生产加工量达180多万吨,占设计生产能力的39.13%,其中国内省区间销售70余万吨,出口日韩30余万吨,其余大部分为省区内销售和农民自用。 目前,甘肃省的张掖、酒泉、玉门一带,山东省东营、滨州地区,河北省沧州、吴桥地区,陕西省陕北、关中地区,北京市顺义区、昌平区,内蒙古河套和东部地区,辽宁阜新、大连、沈阳等地的苜蓿草产品加工业已初具规模。山西、天津、吉林、黑龙江的草产品加工业正在迅速崛起,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湖北、福建、云南等南方省份正在尝试发展草产品加工业。
草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1)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已初步形成产业化格局雏形;2)草产品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陕西、宁夏、山西、河北、北京、新疆、黑龙江、辽宁等北方省区;3)90%以上的草产品加工企业为民营企业;4)草产品供不应求,基本处于卖方市场,市场前景十分看好;5)国内主要市场为上海、广州等南方大中城市及区域内大中型养殖场;6)农民通过加工储存,直接利用牧草养畜仍然是草产品目前利用的主要方式,自用比例高达90%以上。
2 国内外草产品市场分析
2.1我国草产品市场分析
据测算,我国每年蛋白饲料需求量4500万吨,缺口2400万吨;青绿饲草年需求量1亿吨,国内商品化草产品市场需求量1000万吨。国家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后,截至2004年,我国草原禁牧、休牧面积已达4.3亿亩,如此大面积的禁牧至少需要500-2000万吨的的饲草料支撑,为优质饲草料的生产加工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从国内市场来看,对草产品需求量较大的主要是配合饲料生产厂家和规模较大的草食牲畜饲养企业等。据有关专家分析和国外的生产实践,在各类畜禽的饲喂标准中,草产品在牛羊饲料中可占到60%,猪饲料中可占到10%-15%,鸡饲料中可占到3%-5%。依据我国年配合饲料的产量8000万吨估算,可用于配合饲料的草产品潜在市场约在1000万吨左右,同时,随着我国配合饲料产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对草产品的需要量也将以每年70万吨左右的速度增加。
目前,草产品加工量还不到牧草生产量的8%,这些草产品主要用于规模较大的奶牛场、肉牛场及特种动物养殖场,而配合饲料用草和出口草产品的数量则很少。另一方面,我国适宜冷季放牧的草地仅占全年放牧草地的21.3%,还有75%以上地区的牲畜冬季缺草,同时,适于刈割调制干草储备过冬的草地占全国草地面积的比例很小,而且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湿润的地区,这种地区间和季节性的饲草供需不平衡为我国草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国草产品的发展和流通。
2.2国际草产品市场分析
目前,国际市场对一些草类产品,如苜蓿草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每年都需要大量的苜蓿干草产品,仅日本市场每年需进口220万吨以上,年进口总额4.8亿美元,其主要的供应国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其中,美国占73%,加拿大占19%。韩国已成为牧草产品第二大消费国,牧草年进口总量约30万吨。台湾是太平洋周边地区的第三大市场,年消费量在20万吨左右。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对苜蓿草产品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同时大多数富裕的伊斯兰国家农业资源贫乏,也是当今世界草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之一。据估计,国际市场每年需求总量约800万吨左右。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远期需求量将超过1000万吨以上。
3 我国草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前景
我国草产品加工业虽然起步晚,但已显现出强大的活力,发展前景十分良好。
3.1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变二元种植结构为三元种植结构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长期战略任务。转变生产方式、发展舍饲、半舍饲养殖业既是我国草原生态保护的迫切需求,也是我国西部广大地区发展高效畜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草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新的活力。
草产品加工业的基本运作模式是“公司+基地+农户”,是关联度很高的产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最终实现农民致富,推动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据调查,甘肃、陕西等省份,2003年每亩苜蓿生产纯收入高于小麦、玉米150元只左右。甘肃玉门市人均种草已达3.2亩,来自草产业的人均纯收入,已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8%。辽宁阜新地区农民种植苜蓿的效益为种玉米的2倍以上。大连市和辽阳市的农户将一部分土地出租给草产业企业,并在企业工作,农户由此带来的收入为种玉米的2-3倍以上。
3.2 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
饲料用粮占据我国粮食消耗的很大部分。紫花苜蓿等豆科牧草,蛋白含量高达20%左右,用于动物饲养中,可节约精料用量,缓解我国蛋白饲料的供需矛盾。
优质牧草具有培肥地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作用。通过发展科学的草田轮作制度,有利于降低农作物种植成本,实现农作物的优质高效有机生产。目前,我国苜蓿等优质牧草生产用地大都为中低产田,发展草产业有利于中低产田改造,所谓藏粮于草即在于此。发展草产业有利于缓解饲料用粮对粮食生产的压力,是对粮食安全的补充和支持。
大力发展草产业,把人们不能直接利用的牧草转化为肉和奶等动物性食品,相对降低人们对谷物的需求,不仅是改善我国人民膳食结构迫切而长期需求,亦是维护我国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有利于解决地区间、季节性及家畜日粮营养供给不平衡矛盾
随着我国节粮型畜牧业、特别是奶牛业的发展,大中城市和南方广大地区对优质饲草的需求急速增加,我国北方、特别是西部广大地区草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和发展西部经济提供了双赢途径。上海由于引进苜蓿草产品,达到了奶牛单产8吨的良好生产水平。饲草生产供应和家畜营养需求的严重季节不平衡是我国北方地区存在的普遍问题,优质饲草生产加工加工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矛盾、发展优质高效舍饲畜牧业提供了最有效途径。
4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全国性草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草产品的生产与农业气候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区域性。草产品产地与目标市场,产品结构等合理布局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发展。目前国家尚未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缺乏宏观指导,影响草产业的科学布局和有序发展。
4.2 草产品质量低、产品结构不合理,制约产业效益的发挥
草产品从播种、管理、收获、加工、贮存等过程中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尤其是草产品的精深加工。据调研,我国80%以上的苜蓿草产品的质量都为三级品,而美国的一级品苜蓿干草占到苜蓿干草产品的70%以上。调研地区的草产品加工企业目前80%以上的产品为草捆,20%左右为草块和草颗粒,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竞争力。主要原因我国草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很低,基本处在粗放种植,初始加工的初级阶段。
4.3企业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
草产品加工企业一次性投资大,机械、基建、灌溉设施、种子、化肥、农药等投资占80%以上,据调查,设计加工能力5万吨以上的企业投资均超过千万元,而目前国家在产业政策、税收信贷政策等方面没有明确体现对草业企业的扶持;由于资金问题,导致水平高、规模大的企业少,设计能力1万吨以下的企业占到50%左右,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发挥草产品加工的规模效益。牧草收购亦需要大量流动资金,进一步增加了企业负担。
4.4 企业基地规模小,原料供应短缺
近年来,草产品加工业虽然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雏形,但尚未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体系,加之企业没有或自有基地规模小,导致原料供应不足而不稳。张掖市两个大业分公司的草产品设计加工能力为30万吨,自有牧草基地3.5万亩,仅能满足设计生产能力的 12 %左右 。近年来,由于畜产品价格一路走高,养殖业已逐渐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农民种草养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有条件养畜的农户一般自种自用。另一方面,受国家粮食生产优惠补贴政策的影响,种草比较效益下降,严重影响了农民售草积极性,农民自种自用牧草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今年张掖市大业两个加工厂收购生产牧草6.6万吨,仅占加工能力的 25 %左右,原料缺口很大,制约着企业规模效益的发挥。
4.5 草产品运输渠道不畅、成本较高
我国草产品加工企业大都分布在北方、特别是西部省区,而南方大中城市是国内草产品的重要市场。如河西走廊、河套地区等是我国优质牧草规模化生产和加工的适宜区域,但由于地处内陆深处,而草产品运输未纳入国家“绿色通道”内,铁路运力短缺而紧张,极大地影响产品的及时调运,且成本巨大,占到总成本的20%-30%,既影响企业效益,也影响企业对农牧民的让利空间,严重制约草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4.6草产品收获、加工设备国产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草产品收获、加工设备基本处于进口依赖型状态[2],国外设备价格高出国产同类设备1-3倍,甚至更高,生产成本和维修成本高,是导致企业投资大和生产成本高的又一重要原因。
5.发展对策和政策建议
草产业是经济生态型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势,但目前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急需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5.1尽快制定国家草产业发展规划、建立草产品加工产业带
对草产业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已迫在眉睫,建议尽快启动全国草产业发展规划,以指导我国草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合理、优化的生产力布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前提。实施优势草产品产业带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挖掘资源潜力和发挥比较优势,提高产业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水平,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增强草产业的整体效益,而且能够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从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
5.2加快草产品加工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5.2.1 尽快建立草产品现代化生产加工示范基地
草产品加工业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是加快草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议国家设立专项资金,在科学规划基础上,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地区建立4-6个带有典型产品特点(如采用湿分离技术、干分离技术、自然干燥和烘干方式生产草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示范基地,使我国草产品生产水平与国际接轨。
5.2.2 建立健全草产品质量标准和质检体系,实现草产品生产标准化
标准化管理的目的在于控制质量。我国草产品要进入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应该建立健全以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和质检体系。即从品种选择、种植管理、收获加工、贮藏运输等方面制定出具体明确的行业标准。同时,我国人均耕地少,农户分散经营,若实现草产业标准化生产,可以消除长期存在的产品规格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扩大规模等问题[3]。
5.2.3尽快建立健全各级草产业协会
我国草产业大规模全局性建设已经起步,而有关协作组织建设相对滞后,形势发展迫切要求迅速建立草产业协会,发挥其在产销衔接、技术服务和协调草产品价格等方面的作用。国家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建立健全各级草产业协会。
5.2.4完善国家草产业政策,大力推进草产品加工业发展
发展草产品加工业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我国草产品加工业近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尚处于发展初始阶段,建议将其发展纳入国家相关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内,加大国家产业政策、税收政策、信贷、西部开发项目等对草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5.2.4.1把草产品生产和粗加工机械纳入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内
建议将草产品生产和粗加工机械设备纳入国家农业机械的优惠政策范围内,加大对草产业带内农牧民购买种子、农机具等生产资料的投入的补贴力度。鼓励农民进行牧草生产,扶持草产品收获、加工机械服务队建设,促进草产品加工业发展。
5.2.4.2 将草产品运输纳入国家运输计划,确保流通畅通
建议将草产品运输纳入国家铁路运输计划,在运输费用上给予优惠,在运输时间上给予保障。真正疏通“绿色通道”,改善草产品流通环境,降低草产品运销成本。
5.2.3加大对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龙头企业是带动草产品生产加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议国家将牧草收购资金纳入国家政策银行的封闭运行资金贷款范围。对草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在税收、信贷、融资渠道等方面给予支持。在生产、流通、储运、交易等环节实行税费减免政策。给予草产品加工企业在自有基地开发中的基本建设工程方面的优惠待遇,并享受有关国土资源开发的资金补助,降低生产成本,扶持企业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5.5 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开发和引进推广先进技术
草产品加工业从种植、收获到加工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建议国家加大高附加值草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引进推广、研究开发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力度,快速提升草产品生产加工业的技术含量,促进我国草产业科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