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金十年”的狂飙突进到部分产品产销两位数下滑,严峻的市场形势让很多玩家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此同时,外资品牌几乎全部在中国安营扎寨,未来的竞争格局正在重构。
农机的未来之路怎么走成为业界关心的重要议题。7月4日,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在京组织召开农机工业转型升级工作会议,就行业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展开讨论。来自政府官员、行业专家以及知名企业代表就这个话题发表演讲。
专家认为,尽管农机行业由于市场透支正面临深度调整,但全面下滑的情况也不会持续,农机行业将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后,进入平稳发展期。农机玩家必须抓住当前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苦炼内功以厚积薄发。
“发烧发热”一去不复返
“中国农机工业发展到今天,整个行业正面临着全面深度的调整,农机企业正面临着更加残酷的外部竞争环境,农机产品正面临着升级或者被淘汰的绝境。”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直言行业面临的形势。
回顾农机行业走过的路,陈志认为,2004~2013年,我国农机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10年”,那个时期的市场特点是过度依赖像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的扶持。市场的快速发展在促进农机工业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为本就不健全的市场带来一些问题,如超前消费、良莠不齐、同质化竞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非理性的高速发展对行业也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现在我们必须要重视未来的农机市场。”陈志说,要清醒地认识到过去那种“发烧发热”的状态已不可能再出现了,要回归到理性的状态,认真分析和研究判断未来的市场。我国国民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而对于农机行业,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目前还没有进入新常态,还处于对原来虚高虚热市场的调整期。
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获悉,下行的农机市场已经让行业玩家们感到疲惫,有的选手已经退出游戏,市场的残酷甚至超出了部分业内人士的预期。
陈志判断,经过几年的调整以后,未来的农机市场既不会像以前那样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全面下滑,而将进入平稳的发展阶段。在农机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陈志提醒农机企业重视战略问题。
目前我国农机行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别人干什么,众多企业也跟随干什么。这种跟随战略给行业发展带来很多问题,如产能过剩、同质化恶性竞争等。对于规模庞大的中国农机市场来说,大企业的产品线应该更丰富一些;但对大多数中小规模企业而言,更应该在某一领域、某一细分市场深耕发展,做精做专。
陈志还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农机行业的一个突出变化是,近几年企业的投资意愿、投资能力、投资强度都呈下降趋势,加之农机行业自身规模小、品种多的特点,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智能制造、强基工程专项中,农机项目发展缓慢。
差距巨大亟待转型
陈志坦言,我国农机行业基础差、底子薄,不要说和跨国公司相比,就是和国内其他制造行业相比,农机行业还是属于弱势产业。比如15年以前,农机行业有多少家企业能在冲压、焊接、涂装、总装4大工艺上拥有非常齐全的设备和工艺,大多数企业还是地摊式的生产模式。过去十几年来,我国农机工业在快速地发展,补短板、上装备、上水平,进步很大,但是和国内其他制造行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近几年,陈志通过走访国内外农机企业以及其他行业发现,国内的汽车、内燃机等大批量、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在生产环节中有很多自动化生产线;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农机企业,不仅在加工制造方面是自动化生产线,其装配工艺也都完全实现了自动化。这就是我国农机工业与国外先进技术以及与国内其他行业的差距。正是因为这些差距,农机行业对于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导的《中国制造2025》专项的渴望更强于其他行业,希望能通过这些专项的扶持,使转型升级的步伐更快些。
陈志还提醒企业“重视主要矛盾”。目前我国农机行业没有技术来源,导致很多高端、缺门产品供给不足,甚至在很多领域还是空白,没有产品;而另一方面,行业还存在着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等弊端。技术来源已成为困扰行业发展的瓶颈。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我国农机行业和国外先进技术差距比较大,所以很容易通过购买或者取得许可证等各种方式获得先进技术,而现阶段,我们再获得国外先进技术已经很难了。我国农机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又缺乏技术来源,导致很多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
“制造强国”助推转型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次农机工业转型升级工作会议正是为配合《中国制造2025》的全面实施、宣传贯彻《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等相关政策而召开的。
《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制造工程作为政府引导推动的5个工程之一,201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启动了智能制造专项,重点支持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及典型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集成创新,2015年和2016年共安排266个项目,其中农机领域安排12个项目;2017年共安排208个项目,其中农机智能制造新模式5项、标准化2项。
现阶段,我国工业大而不强的特征十分突出,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主要原因之一是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这“四基”基础能力薄弱,严重制约工业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工业基础能力,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工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础不牢”在农机行业同样存在。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洪暹国告诉记者,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开展工业强基专项行动的通知》,正式启动了实施工业强基专项行动。2015年的工业强基专项中,农机项目“大型经济作物收获机液压系统”获得5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洪暹国认为,农机行业已进入深度调整的下行期,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打开思路,实施创新战略。一方面要增加有效供给,特别是山地丘陵地区机具的供给;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及可靠性。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机械处副处长韩行表示,当前我国农机行业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基础技术薄弱及产业基础薄弱等突出问题,政府部门将更加注重整个行业的发展质量,主抓产业链高端环节,出台政策为企业减负。同时开展农机装备协同推进机制、创新能力建设、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和规范行业秩序等工作,推动农机行业转型升级。( 2017年7月13日中国农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