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质量不断提高,效益稳步提升的5年,也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逐步强化、资金投入持续扩大的5年。这一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实现了全面跨越,迈入中级阶段,为我国粮食连续丰收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政策扶持 农机装备快速增长
农机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机装备总量较“十五”时期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机装备结构不断调整。2009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8.75亿千瓦,比“十五”期末增长了27.6%,年均增长速度6.3%,高于“十五”期间0.8个百分点。全国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50.52万台,比“十五”期末增长151.2%,年均增长速度25.9%,高于“十五”期间13个百分点;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机具达到542.06万部,比“十五”期末增长139.1%,年均增长速度24.3%,高于“十五”期间14.2个百分点;小型拖拉机增速基本持平,配套农具2880.56万台,比“十五”期末增长16.2%,年均增长速度3.8%,低于“十五”期间2.8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大中型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保有量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小型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动力机械结构得到显著优化。其他主要粮食作物关键环节农业机械保有量增长速度也很快,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保有量分别达到26.09万台、8.17万台,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227.8%和807.8%,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4.6%和73.6%,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林果业以及农产品初加工机械也呈现出较快增长态势,以粮食生产机械为主的传统农业机械化发展结构得到改善。
同时, 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特别是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大幅提高,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对大中型产品的需求,促进了农机工业的发展、产品的升级换代及产品的结构调整。农机生产流通体系不断完善,农机市场产销两旺。2009年我国农机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264.56亿元,比“十五”期末增加112.47%,能够生产7个门类65大类337个中类1374个小类的农机产品。“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机流通业形成了以民营农机流通企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经营方式、流通渠道、流通业态并存的流通格局,基本建立了适应“三农”要求的新型农机流通体系。
科技助力 农机化迈入中级阶段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快速推进。2009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9.13%,比“十五”期末提高13.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3个百分点,高于“十五”期间3.1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快速推进。全国小麦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84.37%和86.07%,基本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水稻生产机械化成为农机作业的新亮点,机械种植和收获水平分别为16.71%和56.69%,比“十五”期末提高了9.57和23.19个百分点,年均分别提高2.4和5.8个百分点;玉米机收取得突破性进展,机收水平达到16.91%,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3.7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4个百分点,山东省率先实现了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马铃薯、油菜、棉花、花生等机械化生产规模从小到大,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0年预计玉米机收水平25%,水稻机插、机收分别超过20% 、60%,综合机械化率将突破50%,标志着我国将开启以机械化为主的农业生产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