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呼和浩特分院院长杨世昆
今年“三夏”抢种抢收期间,陕西省农机管理部门运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广的“华德牧机”9YFQ系列秸秆捡拾打捆机在防止秸秆焚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秸秆综合利用铺平了道路,使秸秆成为新兴的富民产业变为可能。为此,记者专程探访了“华德牧机”捡拾打捆机的研发单位——中国农机化科学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以下简称呼和浩恃分院)。中国农机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呼和浩特分院院长杨世昆接受了采访。
捡拾打捆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呼和浩特分院研发的方捆捡拾打捆机的工作起步于2004年,杨世昆院长介绍:研发的初衷是如何加快我国牧草收获产业化的步伐。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作为专业牧机研发机构,机械工业部呼和浩特畜牧机械研究所(呼和浩特分院的前身)就从国外引进了方捆机样机搞研发,试制出了同类产品,但作为科研项目完成后就放下了,没有形成转化应用。只是进入新世纪后,农业产业化被提上日程,针对牧草捡拾加工的需要,重新从产业化的角度来考虑提供有效装备的问题。
我国发展捡拾打捆机与国外的路径不同:国外的机械主要以收获捡拾打捆牧草为主,用途比较单一,近些年为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也增加了收获水稻和小麦秸秆的功能。而我国除了要满足牧草收获的捡拾打捆需要外,更多用途是在捡拾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秸秆上。我国每年产生6亿吨农作物秸秆,传统处理方法是焚烧或者揉碎做饲料。这些年随着生物质能源的兴起和各种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农作物秸秆越来越多地变废为宝。基于这种状况,从2006年起,呼和浩特分院开始对原有产品进行升级改进,由捡拾牧草单一用途发展为可捡拾小麦、水稻、玉米秸秆的多用途。特别是捡拾打捆玉米秸秆的功能,是目前在国内国际独具的功能,其它型号的产品都不具备,曾经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此,杨世昆院长自豪地说:“这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性能和质量是产品的命脉
杨世昆院长认为,新产品要想得到社会认可和用户接受,产品质量和性能的可靠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因而,呼和浩特分院对捡拾打捆机的先进性适用性格外关注,严把质量关。
与国外方捆机向大型化发展的趋势不同,“华德牧机”产品向小型化、多功能方向发展,以适应农户分散经营的基本国情,目前,开发出的捡拾打捆机类型有侧牵引和正牵引两种。国外一般使用侧牵引,但是在我国农作物秸秆捡拾打捆过程中侧牵引不太适用,特别是在垄作地区,作业时容易骑在垄上作业,造成秸秆捆型一头大一头小。于是,呼和浩特分院主推9YFQ-l.5和9YFQ-1.9型正牵引机械,打出的捆型标准,便于运输、易于贮存。
关于捡拾打捆机质量和可靠性的认定标准,杨世昆院长告诉记者:“国际通用标准是万捆无故障;而我国目前的标准是5000捆无故障。”目前,华德牧机牌产品一般能做到7000~8000捆无故障。为保障质量安全可靠,呼和浩特分院对捡拾打捆机的生产走社会化、国际化分工的路子。对于最为关键的部件打结器进行国际采购,从德国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专门生产打结器的企业购买打结器。记者问他:“为什么非要到国外购买;不能国产化吗?”杨世昆院长回答:“从理论上可以,但是会有不少困难。第一、由于用量小,每年才采购1500~1700套,要求又比较高,基础材料订不到,没有厂家愿意生产。第二、国产基础材料和生产工艺与德国比差距较大,生产出来的产品,使用寿命和无故障时间难以保障。而德国这家专业生产厂家除了产品技术先进、质量和性能可靠外,最重要的是与我们没有直接竞争关系,没有利害冲突,双方遵循的是随行就市的原则。”他说,“除了打结器外,其余部件都是百分之百的国产化。此外,在结构设计上有两个技术保护点,已经获得了2项实用新型专利。”
秸秆捡拾打捆机前景看好
杨世昆院长说:“目前,我国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捡拾打捆机械领域还有较大差距。美国在上世纪70—80年代各种捡拾打捆机保有量就达到了70万台,而我国现在总量只有1万台,还是得益于各地对秸秆禁烧做出严格规定,各地农机部门纷纷将捡拾打捆机械列入购机补贴范围。如果我国的6亿吨秸秆中有三分之一能够得到捡拾打捆处理,估计需要20~30万台机械。”
呼和浩特分院今年可生产出800~1000台捡拾打捆机,明年预计可以生产1200~1300台,后年有望达到2000台。尽管数量不大,但也在逐步扩大市场份额、逐步替代进口产品,在农作物秸秆捡拾打捆市场份额中80%以上是国产机器。
据对用户走访调查,农民买一台机器通常两年可以收回成本,捡拾玉米秸秆一年半就可收回成本。数据分析,捡拾对象不同机器的使用寿命也不同:捡拾牧草机器使用寿命为10年,捡拾冰稻、小麦8—10年,捡拾玉米5—6年。
因此,杨世昆院长充满信心地说:“发展捡拾打捆机械前景非常广阔。”